首页 资讯 关注 文化 交通 司法 消防 图片 视频 全国

书画

旗下栏目: 艺术 书画 文学 影视

江山如画,代留云水图卷——用一生的热爱去描绘长江的施江城

来源:楚天传媒 作者:熊源 阅读: 发布时间:2021-02-17
摘要:施江城,1946年出生,江苏武进人,曾任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馆长,文化部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湖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艺委会主任。 1978年初,新华社

施江城,1946年出生,江苏武进人,曾任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馆长,文化部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湖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艺委会主任。

江山如画,代留云水图卷——用一生的热爱去观察长江的施江城

 

1978年初,新华社对外播发了一则简短的消息: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勘察,探明了长江的正源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勘定了长江的长度达6300公里,是世界第三长河。

对于生长于长江边并在长江航运管理局工作的施江城来说,这是一件大事。施江城第一次溯江而上还是8年前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毕业的时候。当时他置身山水奇绝的长江三峡,天正要下雨,黑云压在四周的山上,天也暗下来了,江岸上的纤夫还在喊着号子。忽然狂风大作,天外云中射来一道天光,犹如探照灯般照在江上,穿透云层,一下子将江心的一艘木船照亮,船上的船夫们还正在甩开膀子用力划船。这天光仿佛一下子也照亮了他的心空。他想:“也许这风雨中的三峡是在给我某种暗示?”冥冥之中,施江城与长江结下了不解之缘。

江山如画,代留云水图卷——用一生的热爱去观察长江的施江城

日暮千峰拥夕晖

也就是在1978年,施江城把长江确立为自己山水画创作的源泉。其实在1300余年前,就有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历朝历代也有不少长江山水名作传世,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历代画家只能亲历长江的一段,他们对大江的描绘也大抵基于某种“神游”。即便是近代张大千于1968年创作的《长江万里图》,也只是以都江堰为开卷,然而此地与长江实际的源头相去甚远。到了施江城这个年代,长江的发源地才明确。三峡大坝的兴建又标志着长江要发生大变化。施江城是幸运的,他亲身目睹了这个变化。

20世纪40年代以后,近代著名山水大家陆俨少、何海霞、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唐云、李可染、崔子范、关山月、黎雄才、黄宾虹等先后到长江写生,创作了许多传世精品。在70年代,施江城有幸陪同许多名家游江写生,切磋交流,受益匪浅。

抗日战争胜利后,陆俨少曾举家搭乘木筏返乡,由重庆顺水而下,历经月余。三峡险行虽令他备尝艰辛,但这也恰是个细细审察山势水形的绝佳机会。“我坐一次木筏观三峡,胜过坐轮船写生十次”,陆俨少多次把这段亲身经历讲给施江城听,来勉励他要不惧怕艰险,到长江的最深处去,唯有这般才能既见其景,更得其神。

金陵画坛大家亚明也鼓励施江城:“你不要到处找,你的路就在脚下,多好的一条长江。从古到今,有人画长江,但由于航运条件的限制,从来没有人画过长江的全貌,你的工作可以时常观察长江,了解长江。不过,真正画好长江需要很长时间,50岁以前你不要想出名的事。”

从此,作为一名思想与技艺都日臻纯熟的画家,施江城把自己的艺术生命和长江紧紧地连在一起了。50岁那年,施江城完成了20余米长的《长江三峡图卷》,到了60岁,《长江万里图卷》问世了。

对此,著名评论家陈方既总结道:“有愿望者未必有此生活;有笔墨者,未必有此胸襟;有愿望有笔墨者,未必有此精力……历史的万幸,竟悄悄地将这一艰巨而有意义的任务交到施江城的身上。”

在20世纪80年代初,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的播出激起了“长江热”。而在此之前,施江城便已完成了他的万里长江写生之旅。“1984年,我从长江入海口溯源而上,到长江源头旅行写生。当时国内的画家极少有到长江源头探险的。我走了3次,第一次遇到泥石流,第二次路阻塞,还是没去成,第三次,我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翻过昆仑山,到唐古拉山,终于找到了长江源头沱沱河……”

站在沱沱河畔,施江城作了一首《江源吟》:“混沌藏吐纳,高天似可扪。心化天地外,身随大荒沉。气聚风雷动,气散万籁寂。生当放华采,死则淡忘归。”

江山如画,代留云水图卷——用一生的热爱去观察长江的施江城

 

江山如画,代留云水图卷——用一生的热爱去观察长江的施江城

长江三峡图卷(局部)

施江城独自站在长江源头,回想一路闯过的崇山峻岭和惊涛骇浪,他领悟到伟大的万里长江是天地间的一股浩然之气,它得天水、聚百川,浩荡万里,把地球上最高的群山和最深的海洋连在一起。长江又是一条文明长河,它雄贯古今,是中华文明的基石,这股浩然之气与他心中的生命之气因缘际会,激荡交融。作为一名艺术家,施江城要做的是,将大江山川云水的浩气、灵气、逸气聚之于笔端,自由吐纳挥毫,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之象”。也就是说,他决心画一副当代的《长江万里图》。“江山如画,代留云水图卷”,这是他在江源许下的宏愿。至此,他便不再理会多变的潮流和不绝于耳的辩论,只埋头走自己选定的“蜀道”。

在调入湖北省美术院后,这里的艺术氛围让施江城更能够从学术角度去开展自己的创作。他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开始《长江万里图卷》的创作。

首先,施江城将目光放在了三峡。工作上得天独厚的优势让他对三峡的观察绝不限于浮光掠影的一瞥,他更像是在追一部伟大的连续剧。施江城说:“三峡大坝的建设从一开始到大江截流、大坝建成、装第一台发动机、船闸建成等各个环节我都了如指掌,不去看就会魂牵梦绕。”

江山如画,代留云水图卷——用一生的热爱去观察长江的施江城

峡江流云荡我胸

施江城早年曾从事过油画、雕塑和船舶设计的创作。起初,他想用西方的艺术形式表现三峡,但总感觉抓不住山、水、云霞变化间独有的节奏和韵律,缺乏神韵。

他想,为什么很难从画面中感受到游览三峡所带来的畅神千里的快意呢?后来他意识到,千百年来舟行三峡的观赏方式赋予了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即雄秀险奇的交融流观之美。那曲折开合、变幻莫测的流水将山脉、流云与烟霞都带动起来,形成笔扫千军的态势。

因而,施江城认为唯有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能够表现三峡的美学特质。艺术家的笔墨生发,开合自由,浪漫挥洒,浑然天成,但仔细揣度其中又暗含韵律,唯有此二者合一,才能同时表现三峡流动之感和山、云、水三者间结构的稳定,使得山与云的交织、云与水的对望、水与山的穿插显得那般和谐与巧妙。而隐藏在流动的山、云、水之外的,是施江城对于三峡深厚的情感,以及他从长江文化精神层面上对三峡的解读。

江山如画,代留云水图卷——用一生的热爱去观察长江的施江城

长江万里图卷——大江之源(局部)

艺术家的感情与思考也是流动的,它们随三峡面貌的更改而流动,随创作者艺术理念的转变而流动,更随时代的迭新而流动。山动、云动、水动、人动、心动、时代也在动,正因如此,施江城笔下的长江三峡才称得上是在“流观宇宙大生命的运动意识”中奏响的大型交响乐。

何海霞观《长江三峡画卷》脱口而出:“壮哉!壮哉”,欣然命笔为画卷题名;亚明病榻上赏《长江三峡图卷》感叹:“中国画有规律而无定法”,并写下“气势博大,生气盎然,壮观又笔精墨妙,乃近代不可多见的上乘佳作”。

20世纪90年代,许多中外游客不远千里来到三峡,渴望一睹它的风采。施江城把《长江三峡画卷》与《长江三峡图卷》两本画册放在游船上供来往的宾客观赏,自己则在一旁观察他们的反应。令他惊喜的是,许多过去曾认为中国传统绘画难以进入西方视野的人都对施江城笔下的三峡表现出了莫大的热情。不论拥有何种文化背景,当观看者身处天然的三峡之中再观看纸上的三峡之时,很难不为画面的真境与创作者的真诚而感动。

江山如画,代留云水图卷——用一生的热爱去观察长江的施江城

长江万里图卷——高峡平湖(局部)

有了《长江三峡画卷》的成功创作,在2001年开始着手《长江万里图卷》的创作时,施江城的想法愈发清晰:“画面采用中西结合、一气呵成的多样式手法,既能体现传统的坚实基础,又有现代的创新意味;既有社会广泛接受的写实性,又有饱含艺术品位的抽象性;既有精妙细致的刻画,又有任意挥洒的畅达豪放;既有深沉厚实的阳刚之气,又有虚无缥缈的阴柔神韵。”

施江城说:“当然在布局上我也考虑了很多,比如在保证地理位置和风景名胜的准确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到长卷的艺术欣赏性,保持全图主线的连贯性,还有全图的气势、气度、深度、高度、节奏以及规模。”

此时的施江城已与长江不可分割,完全沉浸在长江的山川云水中,以至于“连冒的汗都是长江水”。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当施江城在入藏采风途中临时接到为申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三峡大坝合拢选题绘制初稿的通知后,他在手边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形下,从速写本上撕下两张纸,只用了两个多小时就完成了草图的创作。虽然如此“仓促”,这幅草图依旧入围。这个故事听来惊险,但发生在施江城身上,恐怕没有人会觉得意外,长江的形、长江的情、长江的意,早就随着他的每一次心跳流遍全身。

施江城敢于保守,他想守住中国画的底蕴和制高点,于是反复锤炼笔墨,从未停止过对传统山水画语言的精进与坚持;但他又很开放,来自当代艺术的成果都可以参考与借用。施江城长江山水创作的成功,也印证了“出新”绝非刻意抹杀传统特征,而是艺术家在深入体察其所身处的时代的基础上,对于今人审美情感的准确传达,换言之,现代性就是一个时代感的问题,证明使用传统笔墨呈现出的主题创作也可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又或者说,施江城是在中国画变革的氛围之中较早意识到文人笔墨的力度与格调的山水画家。

“画图不亚夏珪笔,山色江声万古情”(周韶华语),当透过作品洞悉长江的魂魄时,再来讨论他画面中的元素是古是今,使用的艺术语言是中是西,反倒显得多余。在逾60米长的《长江万里图卷》中,艺术家从“大江之源”到“海阔天空”,用10个不同主题的章节描绘了浩浩荡荡、生气盎然的长江全貌。自完成《长江万里图卷》距离施江城独自伫立在长江源头感叹“天地大图画,图画小天地”已过去了22年。22年间,他备尝艰辛,终于实现了当初“代留云水图卷”的心愿。

施江城在完成《长江万里图卷》的同时,总结出了自己的艺术理念:“三足鼎立、一脉贯之”,即将生活基础、传统功力和时代追求作为艺术创作的三个立足点,然后用长江文化精神这个主脉贯通起来,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江山如画,代留云水图卷——用一生的热爱去观察长江的施江城

天山雪域图

《长江万里图卷》的完成意味着中国有了第一幅完整表现万里长江风貌的山水画长卷。2014年,应联合国新闻署的邀请,施江城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举办了“长江颂——施江城中国画联合国特展”。当《长江万里图卷》展现在各国观众面前时,他感到作为中国画家的自豪。

过去,山水画的创作往往是画家个人苦心孤诣的结果,施江城的《云水三千图》《长江三峡画卷》《长江三峡图卷》与《长江万里图卷》等莫不如此。然而艺术家敏锐地感觉到,时代的进步需要将文人墨客的浅吟低唱转化为气势宏伟的时代交响乐。新时代呼唤能够表现重大题材、体现时代特色的鸿篇巨制。面对时代的重大命题时,不能“漠然、迟疑或无能”,需要画家的个人精神气质都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里的自由挥洒远比在斗室尺幅上挥毫更加畅快。

当代社会给画家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师造化”条件,画家的足迹可以踏遍全世界,也给画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来充实鸿篇巨制。可以说,新时代艺术家的理想天地远比我们的先辈更加开阔、深远。改革开放以来,施江城不仅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更是游历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同他在长江入海口看到的海阔天空,有更多的艺术天地供他驰骋。

施江城把长江的亘古之变视作“中华文明大跨越的缩影”,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更多的艺术家的合作和参与,特别是许多大制作,把个人的艺术才华和一众好友同道切磋共享、共同创作出更多的时代精品,每一个“参与的画家都可以找到自己表演的空间,从而完成富有时代特色的宏伟篇章”。从《三峡史诗》到《黄河万里图》再到《丝路揽胜图》,直至最新为建党百年而作的《红船起航图》,从独奏到交响,施江城和同道正不断地用他们的如椽巨笔创作出黄钟大吕般的时代华章。(文/汪唯楚 2021年1月27日于武汉昙华林)

责任编辑:熊源
分享:

上一篇:韦伶:让传统文化浸润画家心灵

下一篇:没有了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文化 | 交通 | 司法 | 消防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8441号
京ICP备20200489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098号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国务院侨办39号院1号楼)
http://www.cpnews.org.cn & http://www.cpnews.net.cn
Copyright 2022©中国警讯 版权所有 承办:北京新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010-80699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