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句老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共吼秦腔。“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慷慨激昂,苍劲悲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 秦腔,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种之一。新编秦腔廉政历史剧《关西夫子》前不久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以慷慨豪迈的秦声秦韵唱响一曲廉政文化建设之声。 《关西夫子》以陕西历史名人、“清白吏”杨震为原型,以特色鲜明的陕西地方剧种秦腔为表现形式,展现了东汉大儒杨震在知天命之年临危受命,从潼乡学馆赴任荆州惩贪救灾惊动朝野的故事,彰显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以身许国、生死不避的高尚人格,弘扬以“四知”为廉洁镜鉴的“慎独”精神。 “杨震志在乡野学馆,几十年心血,浇灌桃李满园。”杨震为何阔别生活了50年的家乡,放弃从事了30年的教育事业?为何敢在金銮大殿之上与权臣刘凯舌战?为何敢于旗帜鲜明地表达不与奸佞同朝、不与权贵同流?皆因他“朝廷征辟赴国难”,他看到“良田成泽国遍地饥寒,豪强兼并乘灾患,流民啸聚山林间,官场贪渎案连案,困局重重忧万端”的现状,他要救民于水火,重整好河山。他的执着和勇气都源于心中装着“苟利国家”的使命担当。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幕开启那一刻,杨震带着学生大声朗读的这段话,是贯穿全剧的精神之轴。“老百姓赋税,养活了我和你,养活了文武百官满朝臣。”杨震在与太守潘润的对白中说明了为何要重视百姓疾苦、感念百姓恩情。在剧中,刚到荆州的杨震微服私访、走街串巷,看到百姓生活困苦,他悲愤不已。深知“民惟邦本”的杨震,不能容忍贪官污吏欺压百姓、贪墨赈灾粮,因此有了剧中杨震为民抗争的一幕幕精彩演绎。 行有止,心中永存分寸底线。“天地有知明镜悬,做人怎能欺良心”,杨震“暮夜却金”和“四知”典故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良好家风传承的典范。《关西夫子》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带观众穿越时空,重温那个历史片段。面对官场不良风气,杨震独善其身,感叹“难道不同流合污就不能在官场生存吗?”见到得意门生王密深夜送金,杨震坚决拒收并严厉斥责: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携金而来,你知道;赠金与我,我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圣贤养我浩然气,共写天地大文章。”《后汉书》中记载,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他在做官时,子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朋友就劝他为子孙置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明大德、守底线,不仅把高洁品德作为遗产留给了子孙,也留给了华夏民族。 有人说:“历史剧是历史与当代人的心灵对话。”《关西夫子》将深厚的历史内涵与强烈的现实感结合得恰到好处,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封存于历史中的典故散发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智慧光芒。 (赵小冬 作者单位:江西省税务局党委纪检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