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中,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如同一根根纤细的绣花针,穿针引线间不仅织就了居民的安居梦,也绣出了城市的文明新颜。近年来,应城市纪委监委携手住房与城乡建设局,以精准监督为笔,以共同缔造为墨,紧盯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风险点,强化监督,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让居民在改造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提升。 靶向监督:确保改造工程精准高效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应城市纪委监委针对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具体问题,如屋顶漏水、管网老化、环境脏乱差等,开展了靶向监督,通过与应城市住建局紧密合作,对照国家政策要求,督促制定改造方案,确保改造工程按时按质完成。目前,应城市2024年实施改造的8个片区116个小区10156户已按计划进入收尾刷黑阶段。精准的靶向监督,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精准发力器,使得改造项目能精准地满足居民的需求,每一步都朝着居民需求的方向前进,提升了改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靶向监督的推动下,应城市居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热情高涨,通过屋场院子会、微信小程序等多种渠道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议经过整理和分析后,成为改造方案的重要参考。例如,在2024年翠鸣居小区的改造过程中,市纪委监委派出第一纪检监察组主动与该小区居民沟通诉求。 小区业委会成员张先生说:“改造前,纪委监委组织了座谈会,听取我们的意见。改造中,我们的建议被采纳,不仅电改了、水改了,还拓宽了小区道路,打通了消防通道,消除了消防隐患,真正做到了为民所需。”
翠鸣居小区打通消防通道前后对比 专项督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老旧小区改不改、怎么改、改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市纪委监委派出第一纪检监察组在老旧小区改造专项监督检查中,制定了详细的监督计划和工作措施,对改造项目的招投标、施工、验收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深入一线拓宽线索来源,推动职能部门履职尽责,保障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廉洁透明、高质高效。12345热线是民意的集聚地,市纪委监委派出第一纪检监察组以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疑难工单专项监督为切入口,要求应城市住建局每月上报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排查12345热线工单中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改造问题及工单办理问题,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同时,市纪委监委派出第一纪检监察组通过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建立项目公示牌、对群众投诉较为集中的问题赴现场督导调研等方式,引导社区居民进一步强化监督意识,一方面,督促应城市住建局对各类信访投诉件指定专人负责,清单化“对账销号”;另一方面,对上级转办的各类涉纪信访进行督办,持续跟进落实。 今年以来,市纪委监委派出第一纪检监察组已通过走访群众、暗访摸排等方式赴8个老旧小区片区进行检查,查阅资料70余份,推动解决文明施工措施落实不到位、群众诉求解决不及时等问题20余个,对专项整治中干部履职、工作作风等情况强化日常监督,常态化开展谈话提醒。
西大街小区改造前后对比 建章立制:推动改造后长效管理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为破解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难点痛点,市纪委监委派出第一纪检监察组通过开展“下沉式”监督、走访调查,对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建议进行收集汇总、梳理分析,研究解决方案。例如,小区改造后如何实现长效管理?小区居民“花钱买服务”的意识淡薄,物业进驻后持续亏损,如何保持改造成果? 为此市纪委监委派出第一纪检监察组督促对纳入改造计划的小区,由各街道社区牵头、住建局进行业务指导,与项目改造同步选聘业主委员会,改造完成后有条件的小区引进信誉良好的物业公司进行有效管理,并监督应城市住建局出台了《应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后实行市场化物业管理实施方案》,给予进驻老旧小区物业服务企业补助资金,形成良性互动,破解物业管理难题,建立完善改造后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实现长效管理。 据了解,应城市共440个老旧小区进入国家项目库,总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总户数41865户,自2019年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已完成改造400个小区、371万平米,总投资额近6.86亿元,惠及居民37929户。目前,应城市已获批58个小区、3644户的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计划,预计在2024年的11月拉开序幕,到2025年6月完工交付,届时将实现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 居民们纷纷表示,改造后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例如,2024年改造后的凯发康城小区王女士表示:“改造前小区环境差,管道老化,生活很不方便。现在好了,小区焕然一新。特别是以前小区临街饭店因房间不足,在小区内搭建活动板房接待客人,在此次改造中零零星星共拆除300余平方,把公共空间还给了小区居民,消除了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白玉兰小区违建拆除前后对比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纪委监委的靶向监督下,应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市纪委监委派出第一纪检监察组将继续携手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确保国家政策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落地生根,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改造带来的实惠,共同缔造美好的家园。(来源: 应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通讯员张明庆、编辑杨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