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补票!”
七月的武汉酷热难当。地铁21号线阳逻站,一声急促的喝令打破了闸机口的平静。
一名黑衣男子猛地撞向闸机挡板,试图强行闯出。站务员急声喝止,却被粗暴推开。对讲机中的呼救声刺破嘈杂:“魏师傅!快!A口闸机!有人拒补票硬闯!需要支援!”
危急时刻,一个身影迅速拨开人群。他一个箭步精准切入,如盾牌般横亘在暴怒的男子与紧张的站务员之间,厉声道:“冷静!这里过不去!”
56岁的魏加顺,入职阳逻站近两年来,早已习惯在这样的突发场景中挺身而出。
几乎同时,闻讯而至的辅警默契地封住另一侧去路。他们那股不容置疑的气势瞬间压住了场子,几番强硬周旋,终于将男子嚣张的气焰硬生生摁了下去。
化解这场风波,对于魏加顺而言,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一瞬。2024年1月入职阳逻站的他,每天要处理五花八门的突发事件,从设备检修到乘客救助,从秩序维护到矛盾调解……
面对普通乘客,他总把“宁愿多跑腿,也不能让乘客担风险”挂在嘴边,待人接物带着一副天生的热心肠;可一旦遇上这种违反规定、扰乱秩序的闹事者,他便立刻切换成“铁面模式”,雷霆手段毫不含糊。刚柔并济间,藏着的是他对这份工作最质朴的坚守,既要护得乘客周全,更要守好责任底线。
查患于微 守护平安
清晨六点半,城市尚未完全苏醒,魏加顺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阳逻站有3个出入口、1部垂直电梯,站内、站外的每个角落都是他的“责任田”。
他首先来到监控室签到,粗糙的手指划过签到本上自己的名字,指腹带着常年握对讲机磨出的厚茧。他微微佝偻着背,仔细翻阅上一班的工作记录:“B口扶梯异响已处理”“查获违禁品一件”。与夜班同事确认交接事项后,他便拿起对讲机,开启了第一轮巡查。
巡查站台
按照规定,每两小时需进行一次巡查并报备,但实际工作中,他巡查的频率远不止于此,每天在站台穿梭数十趟,步数能走到近2万。A口的广告牌有无异常?B口的扶梯运转是否正常?C口的地砖是否有松动?他宛如一位敏锐的“侦探”,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微之处。
“有一回,发现了一块松动的天花板,幸好发现得及时,砸到乘客就不好了。”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电筒检查电梯缝隙,嘴角扬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朴实笑容。
巡查站台
“不要抢门!注意脚下!”早晚高峰时,毗邻高校的阳逻站迎来客流“洪峰”。魏加顺扯着嗓子反复提醒,声音在嘈杂中格外清晰。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帮学生搬运行李、为轮椅老人开辟通道、疏散拥挤人群……“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哪里有需要,就奔向哪里。”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又匆匆赶往下一个工作点位。
同事陈红莉评价他:“魏师傅眼里总是有活儿,只要乘客有需要,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
特殊牵挂 暖心守护
今年初,魏加顺注意到一位老人总带着患有多动症的孙子上学。老人吃力拉扯乱跑的孩子时,背上的书包不慎滑落。他快步上前接过书包,粗糙的大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带着新洲口音的温和语气询问:“小朋友,跟爷爷一起等车好不好?”
从此,这对爷孙俩成了他工作中一份特殊的牵挂。
每个上学日,他都提前五分钟在站台等候,帮老人拎包、牵住孩子,护送至校;放学时接到老人联系,又准时出现在校门口,护送两人进站乘车。
“明天见!”把爷孙送上回程列车后,他黝黑脸庞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温和的笑意始终未褪。
魏加顺接送爷孙俩
“刚开始确实有些困难,小朋友不太听指挥,喜欢东摸摸西看看,老人走得慢,两边都要顾。”魏师傅回忆:“但经过和站务员的配合,现在很顺了,十分钟左右就能完成。”
而这份来自陌生人的温情,让老人满怀感激。他特意在乘客意见登记表上写下“谢谢阳逻站保安帮我带孙子”,字里行间满是真诚的谢意。
乘客意见登记表
在这场暖心接力中,安检员、站务员、其他护卫同事等默契配合,伸出援手。“我们是一个整体,守护乘客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魏加顺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团队的心声。
在地铁阳逻站,魏加顺用两年坚守,将“平凡”写得掷地有声。他日复一日丈量站台,守好“责任田”;温情服务乘客,让“陌生人”变成了“自家人”。
在纵横交错的地铁网络中,无数“轨道卫士”像魏加顺一样,用365天的坚守编织着城市交通的安全网,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二字的重量。
正如武汉纵横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经理程文所说:“魏师傅的事迹不仅仅代表了个人,还是整个团队的精神写照。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在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群默默发光的人。”(陈馨芸、周琦)